安平鄉土文化館所在位址距今已接近九十年的歷史。從宿舍、荒屋到文化館,歷經住家、空居至文化景點之進程;這一連串的蛻變,伴隨著悠遠的時光寫入文化館的記憶裡。文化館現今所見之風貌與功能,可說是這段漫長歲月的生命結晶,也是安平精神凝集的成果。

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

【小編報你知】安平壺的歷史

  在天氣晴朗的週日上午,長期研究安平壺的成大歷史系陳信雄教授撥空前來參觀指教。小編也利用這極佳的機會虛心討教,將過去到職後這一個月內,所接受到錯誤不全的資訊做了導正,以下用幾段文字與大家分享。而在文章之前,小編也向曾經接受到錯誤資訊的遊客們致上歉意,以後也會讓文化館繼續分享完整而正確的資訊給各位好朋友。

  「安平壺」為價值不菲而珍貴的瓷器,而並非一般人家使用的日常貯藏器具。研究推論以來,大致公認其多使用於商業貿易上。其製作地點為閩北一帶的窯場,在臺灣本土並無製作的原料、場地及技術,而安平壺之所以得名,乃因為目前世界上的開挖出土數量中,安平當地為大宗者。

  安平壺的使用方式仍在研究推敲中,也曾有多方學者提出見解,只是也在過程中一一被推翻。其一,有學者提出其為「茶葉」於貿易時的容器,只是安平壺開始製作流通的年代(距今約四百年前),福建及台灣並沒有稍有規模的茶葉發展,於是此說法不成立。

  其二,有學者提出其為「火藥罐」,並結合國姓爺鄭成功的戰爭故事做佐證,只是猶如之前所提到的,安平壺為高貴的瓷器,不可能當做淘汰率如此高的容器,於成本因素上考量不成立。加上史實上並無記載,因此,這樣的說法只能說是歷史故事中浪漫的推論而已。

  而其三,也有一說是用於「鴉片膏」的運輸走私,此說法一來不符合時代背景,二來早期台灣本地人能負擔其花費者甚少,此說法自然不攻自破。

  當然,會有許多人像小編一樣好奇安平壺的用途、抑或者猜想它是否只是擺飾品呢?此研究尚無定論,但能確定此壺器為某高價值的粉狀或液態物質的容器,其中尤以粉狀的可能性最高。只是講到這裡,很多人會疑惑為何這樣的容器沒有蓋子?陳教授指出,當時的保存方式應該是以油布為蓋,進而防止內容物因受潮而變質。

  以上,就是小編的部份收穫,得知新的資訊固然開心,但能夠將原本錯誤不齊的資訊做更新修正,更是值得開心之事。盼以後能有更多在地正確的資訊互動交流,讓安平的在地文化,能更真實地呈現給每一位關心或造訪過安平的好朋友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