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平鄉土文化館所在位址距今已接近九十年的歷史。從宿舍、荒屋到文化館,歷經住家、空居至文化景點之進程;這一連串的蛻變,伴隨著悠遠的時光寫入文化館的記憶裡。文化館現今所見之風貌與功能,可說是這段漫長歲月的生命結晶,也是安平精神凝集的成果。

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

《老樹.微風.漫步》-活動集錦


柒、〈活動集錦〉

  安平鄉土文化館的前方,有一片寬廣的開放式紅磚空地,可視為文化館前院之延續;環境清幽,加以老榕樹之綠蔭,舒爽宜人,不僅是暫作休憩的好所在,更是舉辦活動的最佳場地。

  安平鄉土文化館重新修復開放以來,文化局與區公所與各團體合作、或在特定節日舉辦各類型活動,與在地居民及各地遊客同樂,以下以圖文與各位讀者作分享。

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

《老樹.微風.漫步》-在地文物


陸、〈在地文物〉

  安平鄉土文化館結合了專家學者、地方人士以及社區居民共同參與,凝聚了對在地文化資產的共識及認同,於民國九十六年初改建完工後,每半年至一年皆定期地舉辦各式在地文物展覽,盼能提供一個讓各地遊客、甚至是安平當地人,能夠更深入瞭解安平的空間。

  每一期的展覽,安平區公所相當用心地蒐羅與安平密不可分的在地文物,舉辦了一場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物展。歷年的執行成果分別為:九十六年度「安平劍獅」文物展、九十七年度「重回安平灘」特展、九十八年度「安平小吃」文物展、及九十九年度至一百年度「安平壺的前世今生」主題策展。

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

《老樹.微風.漫步》-夫妻樹


伍、夫妻樹

  安平有著口耳相傳的老故事、引人入勝的老建築、以及琳瑯滿目的老街,在此之外,還有不可或缺的「安平老樹」(註十三。佇立於安平的老樹,許多都已經歷百年的寒暑,容貌猶如睿智的長者,樹身刻劃著時間的痕跡,外型壯觀而莊嚴、靜穆而安詳,每當依偎在樹身旁,熟悉而親切的那份慈祥便油然而生。

  每一棵老樹,都有各自精彩的生命樂章。這些根生安平的長者所承載的時光,更是如此細微漫長而令人顫動。一些老樹的奧祕景象,也成為人們流播傳誦的奇妙故事;位於安平鄉土文化館前方的兩棵老榕樹,即有著「夫妻樹」的美麗傳說。

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

《老樹.微風.漫步》-日式空間(註釋)


(註五)石燈籠

  石燈籠是日式庭園中不可或缺的一員,而目前公認最早的庭園燈籠,出現在平安時代的奈良地區。

  燈籠自中國傳入日本後,發展出許多形式,有石燈籠、木燈籠、紙燈籠、及後期的金屬燈籠。其中石燈籠又可依燈座形狀,分作四角、六角及八角燈籠;日本各時代的發展也各具有特色,比如說十三世紀兼倉時代的燈籠有著男性陽剛的象徵,而十四世紀室町時代的燈籠則具女性柔和的象徵,相當有趣。



(註六)德記洋行

  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六年(西元1867年),大多從事鴉片、樟腦、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。

  進入日治時代後,日本政府收回多數商品的貿易權,眾洋行貿易量大幅縮減,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,影響船隻運輸而紛紛關閉,其中,德記洋行為當時最晚結束營運者。現內部陳設了台灣各個階段的重要人物蠟像,讓遊客能更深入了解臺灣歷史發展的軌跡。

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

《老樹.微風.漫步》-日式空間(本文)

肆、〈日式空間〉


  「媽咪,我和奶奶在小木屋這裡玩,等一下再回家喔!」小女孩在電話中這麼跟媽媽說。「鄉土文化館?喔!你是說那個小木屋啊!從觀音亭後面再走過去一點,就可以看到的那一棟小木屋。」民眾這般回答遊客的提問。「有沒有看到?小木屋旁邊有貓咪在玩。」阿公邊說邊指給孫子看。

  安平鄉土文化館在附近居民口中,有個親切的暱稱-「小木屋」,這簡潔的三個字,也說明了其精巧而細緻的木造特點,充滿意境的庭園,幾座夜幕低垂時發亮的石燈籠(註五),及與流水相伴的小石池,益增添日式風味;和週遭的房舍相比,文化館之建築景觀,更顯得風格獨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