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註五)石燈籠
石燈籠是日式庭園中不可或缺的一員,而目前公認最早的庭園燈籠,出現在平安時代的奈良地區。
燈籠自中國傳入日本後,發展出許多形式,有石燈籠、木燈籠、紙燈籠、及後期的金屬燈籠。其中石燈籠又可依燈座形狀,分作四角、六角及八角燈籠;日本各時代的發展也各具有特色,比如說十三世紀兼倉時代的燈籠有著男性陽剛的象徵,而十四世紀室町時代的燈籠則具女性柔和的象徵,相當有趣。
(註六)德記洋行
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六年(西元1867年),大多從事鴉片、樟腦、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。
進入日治時代後,日本政府收回多數商品的貿易權,眾洋行貿易量大幅縮減,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,影響船隻運輸而紛紛關閉,其中,德記洋行為當時最晚結束營運者。現內部陳設了台灣各個階段的重要人物蠟像,讓遊客能更深入了解臺灣歷史發展的軌跡。
(註七)安平古堡
原為荷蘭人於西元1624年所建,而於隔年完工,原名奧倫治城,後改名熱蘭遮城,而當時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,於是又稱這棟建築物為紅毛城。幾經翻新重建,於臺灣光復將該城定名為「安平古堡」而沿用。
日治時期,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,將此建築物夷平而另建方型臺階式的磚砌高臺,臺的中央蓋起拱券式的洋樓建築,這便是後人熟知習稱的安平古堡。
(註八)魏宅單伸手
「單伸手」是指只有單側護龍的閩式建築,是安平當地特殊的建築風格。而魏宅單伸手為清代水師附總兵魏大猷後代祖厝,於日治大正年間所興建。
魏大猷,字叔侯,本籍臺灣安平,祖籍福建同安。年少時便隨父從軍,由於家住海濱,深諳海的特性,隸屬於水師陣營時功績優良,數度擔任軍中要職。於西港仔一帶征戰朱一貴,受封臺協水師副將,是當時官階最高的臺籍官員。
(註九)海山館
為安平舊五館(除海山館外均已拆除,計有金門館、提標館、閩安館、烽火館)之一,除提供水師班兵住宿和社交的場所外,為撫慰官兵離鄉之不安,館內還奉祀媽祖和家鄉的守護神五帝爺,兼具了祭祀的功能。
該館於日治時期漸失功能,後改建為民宅,於民國六十四年時由臺南市政府收回整修。而後於民國九十六年再度進行改建,以故事主題性質作展覽,盼能賦予其時代新價值。
(註十)運河博物館
本建築於日治時期原為台南運河安平海關,負責往來船隻關稅徵收及監管的工作。而後隨著安平港的泥沙淤積與功能問題,逐漸失去功能性而廢用。
民國九十二年,經臺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,而後進行整修維護,並納入「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」。於民國九十四年重新對外開放,陸續展有運河舊照片,漁船漁具模型及原建築物模型,是個能深入了解台南運河的好地方,也不失為一個能放鬆休憩之處。
(註十一)林默娘公園
歷經約三年的闢建,於民國九十三年四月底完工開放,全名為「林默娘紀念公園」,佔地兩公頃,現為臺南市民及觀光遊客休憩散步的好去處。
佔地中最引人注目的非「林默娘雕像」莫屬。該雕像計十六公尺高,是以媽祖林默娘去世前二十八歲的少女形象取樣雕刻,由在地企業家許文龍先生出資打造捐贈,近年來已經成為臺南安平的新地標。
(註十二)臺南運河
西元1922年,日本政府為改善臺南的工商貿易及航運問題,在台南市區與安平港間開挖運河,全長約四公里,於西元1926年開通,維持數百年來台海貿易的興盛,讓安平進一步成為日台輪船及漁船的停靠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