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平鄉土文化館所在位址距今已接近九十年的歷史。從宿舍、荒屋到文化館,歷經住家、空居至文化景點之進程;這一連串的蛻變,伴隨著悠遠的時光寫入文化館的記憶裡。文化館現今所見之風貌與功能,可說是這段漫長歲月的生命結晶,也是安平精神凝集的成果。

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

《老樹.微風.漫步》-在地文物


陸、〈在地文物〉

  安平鄉土文化館結合了專家學者、地方人士以及社區居民共同參與,凝聚了對在地文化資產的共識及認同,於民國九十六年初改建完工後,每半年至一年皆定期地舉辦各式在地文物展覽,盼能提供一個讓各地遊客、甚至是安平當地人,能夠更深入瞭解安平的空間。

  每一期的展覽,安平區公所相當用心地蒐羅與安平密不可分的在地文物,舉辦了一場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物展。歷年的執行成果分別為:九十六年度「安平劍獅」文物展、九十七年度「重回安平灘」特展、九十八年度「安平小吃」文物展、及九十九年度至一百年度「安平壺的前世今生」主題策展。

  九十六年度「安平劍獅」文物展:九十六年六月王城風華首部曲-「劍獅現身」,結合民間收藏人士、劍獅埕、安平鎮文史工作室、安平文教基金會等文化團體舉辦「劍獅文物展」。以安平特有的文化資產-劍獅(註十四)為元素,透過「定位」、「保存」、「推廣」及「融合」之群體智慧運作,落實「文化產業化」及「傳統意象現代化」之理念,保存地區性歷史文物,營造多元觀光資源,帶動觀光人潮,活絡地方經濟。

  九十七年度「重回安平灘」特展:展出「安平灘的形成」、「通商時期的安平」、「安平今昔景象對照」、「英國領事館簡史」與「天主教文物展」。以獨具意義的歷史角色,重現安平的老時光,藉此緬懷昔日的生活;並從東西文化的交會,感受兩者之殊異、融合及其深遠的影響。

  九十八年度「安平小吃」文物展:安平因地理、歷史等人文背景,造就地方小吃之特有文化,本展覽以專案分類方式,透過調查及搜集,彙整安平小吃相關資訊,邀請安平知名店家經驗分享,介紹安平小吃特色,並由店家提供各項文物展示。除了小吃文化資訊得以傳播外,更提升附近店家對文化生活圈的推動及認同。

  而九十九年度至一百年度「安平壺的前世今生」主題策展:本策展以安平壺(註十五)的「前世今生」為概念,著重安平壺的歷史價值及其時代意義。策展目標旨在整合安平壺文物資產和資料,建構懷舊平台,將安平壺文獻與田野史料有計劃地記錄、儲存,藉由展示、教學呈現及展演活動,推展安平壺生活文化,進而開發相關創意產品,使具有歷史意義的安平文物永續經營。

  文化的生命,透過妥善的規劃、保存與傳承,得以開展枝葉,發揚光輝,延續歷史之源。設置文物展示區並規劃展覽,是本館維護安平文化的使命,亦為文化精神具體落實的表現,經由文化能量的持續累積,更可預見安平的燦爛未來!


 
(註十四)劍獅

  劍獅乃臺南市安平地區特有的辟邪物,多雕刻(或懸掛)於當地的民宅門戶上,一般認為流傳自明鄭時期。

  安平,是早期大陸沿海民眾移居臺灣最早的聚集地。由於當時人口密集、住地有限,於是受限的建築方式,造成了許多風水上的衝突。於是早期的安平居民發展出許多辟邪物,比如有劍獅、刀劍屏、太極圖等,其中劍獅最具代表性,有「臺灣守護神」之盛名。

  其起源有大致有三種說法:一說安平劍獅是隨著清朝移民傳入臺灣。獅為萬獸之王,其聲能震伏百獸,故民間用來辟邪鎮宅;再者,根據「安平文化資產巡禮」一書的記載:由於安平以前為水師駐紮之地,軍人返家時習慣將刀、盾掛在門口的衣架上,宵小望之即怯步,久之安平居民遂成風尚,劍獅為屋宅居家辟邪之物。

  第三種說法,是相傳鄭成功的軍隊在鹿耳門登台後,為扺擋荷蘭人的槍炮彈藥,於是在藤製的盾牌外,加上鐵板以增強防禦,同時為了表示威嚴,就在盾牌中心鑄造猛獅的形象。當荷蘭人撤退後,部分軍隊駐紮在安平,將士操練返家後,就把獅面盾牌掛在牆上,刀劍插入獅面盾牌牙縫鐵勾,從外面看有如獅子咬劍一般,而待鄭克塽降清後,台南人為紀念鄭成功及其將士,便在屋宅外雕塑劍獅像,以求護佑祈福。

  一般來說,它的材質有木雕、泥塑、洗石子、磁燒等物製成,每一隻劍獅的造型都不會相同。安平劍獅的材質屬於早期的有灰泥浮雕;屬於較後期的有磁燒、洗石子、木製及彩繪。

  而劍獅啣劍的方向不同,其法力也有所不同。大致而言,以觀賞者的角度來看,劍柄若落在右邊,是具祈福之意;反之若劍柄置於左側,該劍獅則具辟邪之法力;其中法力最強者,就屬啣雙劍的劍獅莫屬,具鎮煞之法力;而隨著口中所啣的兵器、劍獅臉譜上的字樣、或色澤的不同,法力強弱也隨之改變。

  各式各樣的劍獅,就有待各位有緣的遊客來邂逅,位於安平當地安北路與效忠街老社區中的老劍獅們,更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,歡迎各位來拜訪。
  


(註十五)安平壺

  「安平壺」為價值不菲而珍貴的瓷器,而並非一般人家使用的日常貯藏器具。研究推論以來,大致公認其多使用於商業貿易上。其製作地點為閩北一帶的窯場,在臺灣本土並無製作的原料、場地及技術,而安平壺之所以得名,乃因為目前世界上的開挖出土數量中,安平當地為大宗者。

  安平壺的使用方式仍在研究推敲中,也曾有多方學者提出見解,只是也在過程中一一被推翻。其一,有學者提出其為「茶葉」於貿易時的容器,只是安平壺開始製作流通的年代(距今約四百年前),福建及台灣並沒有稍有規模的茶葉發展,於是此說法不成立。

  其二,有學者提出其為「火藥罐」,並結合國姓爺鄭成功的戰爭故事做佐證,只是猶如之前所提到的,安平壺為高貴的瓷器,不可能當做淘汰率如此高的容器,於成本因素上考量不成立。加上史實上並無記載,因此,這樣的說法只能說是歷史故事中浪漫的推論而已。

  而其三,也有一說是用於「鴉片膏」的運輸走私,此說法一來不符合時代背景,二來早期台灣本地人能負擔其花費者甚少,此說法自然不攻自破。

  當然,會有許多人好奇安平壺的用途、抑或猜想它是否只是擺飾品呢?此研究尚無定論,但能確定此壺器為某高價值的粉狀或液態物質的容器,其中尤以粉狀的可能性最高,很多人會疑惑為何這樣的容器沒有蓋子?研究指出,當時的保存方式應該是以油布為蓋,進而防止內容物因受潮而變質。

  而安平壺以胎厚、釉色、身形、以及壺底的處理方式大致可以分作五大類-薄胎型、厚胎型、厚胎直壁型、微凹微厚型、圈足類型。而壺高從七公分到三十公分不等,多數都在十五公分左右,身型不大卻樸實穩重,外形素雅而敦厚內斂。

  自十七世紀以來,安平壺在每個時代裡都留下其獨特的意義,可謂是見證了台灣的歷史記憶;而從臺灣、日本、越南、印尼、菲律賓等地出土的現象,可以看出安平壺與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活動的時代密切相關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